金融统计管理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7 15:24:35   浏览:838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金融统计管理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统计管理规定
1995年1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科学、有效地组织金融统计工作,发挥金融统计在管理金融活动、指导金融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证券公司、投资担保公司、邮政储蓄机构以及经人民银行批准从事金融业务的其他金融机构。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金融机构系指除人民银行之外的各金融机构。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金融统计是指金融机构统计部门对各项金融业务活动的情况和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
第五条 金融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管理经济的要求,及时、准确、全面地完成各项金融业务统计报表;收集、整理、积累金融和有关国民经济的统计资料;开展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为金融部门和国家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检查和监督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加强金融监管和经营管理提供依据。
第六条 金融统计工作遵循客观性、科学性、统一性、及时性和保密性的原则。
第七条 金融统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人民银行总行是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金融统计工作的主管机关。
第八条 金融统计应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处理和传输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章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第九条 人民银行总行设立专职调查统计部门,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金融统计工作;人民银行省(区)、地、市级分行设立专职调查统计机构,负责领导、协调所辖金融机构的统计工作;人民银行县级支行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
第十条 各金融机构总行、总公司设立专业统计机构,管理所辖机构的统计工作;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的统计机构设置、统计人员配备,由其总行、总公司自行决定。
第十一条 人民银行统计机构行使下列职权:
一、人民银行总行制定金融系统统计制度和规定。
二、领导、管理、协调、监督、检查金融机构的统计工作。
三、汇总、编制、管理金融系统统计报表。
四、科学系统地收集、整理、积累金融统计资料和有关国民经济资料。
五、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提供金融统计资料,对外公布综合性金融统计资料,协调、审核金融机构对外公布的统计数字。
六、组织金融机构开展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
七、组织和促进金融统计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建立统一的金融统计数据汇总及传递网络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在金融系统内实行信息共享。
八、组织开展统计法规和统计质量检查,培训统计人员。
九、人民银行总行代表金融系统参加国内、国际金融统计活动。
第十二条 金融机构统计部门行使下列职权:
一、制定本系统金融统计制度、办法,领导和管理本系统金融统计工作。
二、汇总、编制、管理本系统金融统计报表。
三、科学系统地收集、整理本系统金融统计资料和有关国民经济资料。
四、按规定向人民银行报送统计报表和统计资料,对外公布本系统金融统计资料。
五、认真完成人民银行布置的各项统计调查任务,在本系统组织开展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
六、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统一编码和接口。
七、领导、组织本系统开展统计法规和统计质量检查,培训统计人员。
第十三条 统计人员的职责和权利。
统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统计法律、法规、制度,按规定及时、准确、全面地填报统计数字,编制统计报表,不得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
二、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三、收集、整理、提供统计资料;
四、执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任务。
统计人员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依照规定的审批程序,要求有关单位、部门和人员提供金融业务资料,询问情况和查阅原始资料;
二、检查统计资料的准确性,要求改正不确实的统计资料;
三、拒报不符合规定的统计报表,揭发和检举违反统计法令、法规、制度的行为。
第十四条 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统计机构及统计人员依照国家颁布的统计法律、法规和本规定行使上述职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第三章 统计报表管理和统计调查
第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管理金融系统全国性统计报表,并负责金融系统全国性统计报表的制定、颁发与撤销。人民银行省级分行负责监督、检查所辖金融机构执行统计报表管理制度的情况。
第十六条 金融机构总行、总公司管理本系统金融统计报表,并负责系统内全国性定期统计报表的制定、撤销,但须报人民银行总行备案。
第十七条 人民银行省级分行可以制定地区性统计报表,但须报人民银行总行备案;金融机构省级分行、分公司可以制定本系统地区性统计报表,但须报人民银行省级分行备案。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省级以下分行、分公司,不得制定地区性统计报表。
第十八条 人民银行省级分行、金融机构总行、总公司、省级分行、分公司,在遵循人民银行总行统一规定的统计项目下,可增设必要的统计项目。人民银行省级分行根据金融管理的需要,可要求所辖金融机构增设必要的统计细目和附表。
第十九条 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应严格控制临时性统计报表的制定和颁发,减少临时性统计报表的数量。
第二十条 金融系统全国范围或地区性统计调查,由人民银行总行或人民银行分支行组织金融机构共同进行;金融机构本系统的统计调查,由各金融机构负责组织。
第二十一条 人民银行制定统一的金融统计标准,以保障统计调查中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方面的标准化。
第二十二条 对违反国家统计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编制发布的统计调查表,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统计部门有权拒绝填报。

第四章 金融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
第二十三条 为了确保国家机密,保证对外公布金融统计资料的准确、统一,金融统计部门应加强金融统计资料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 人民银行总行负责管理全国性金融统计资料;人民银行省级分行负责管理所辖机构的金融统计资料;金融机构负责管理本系统金融统计资料。
第二十五条 金融统计资料的公布,实行“集中统一、分级管理”的办法。
人民银行总行依照国家规定,定期公布全国性金融统计资料;人民银行省级分行根据人民银行总行规定,定期公布辖区金融统计资料,并报其总行备案。对外公布个别项目的统计数字,须报经主管行长批准。
金融机构总行、总公司对外公布全面的金融统计资料,须经本行(公司)行长(经理)批准,报人民银行总行备案;公布单项金融统计数字,须报经本行(公司)行长(经理)批准。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公布所辖金融统计资料,按照其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但必须报同级人民银行备案。
第二十六条 对外公布有密级的金融统计资料的审批权限,实行分级负责制度。
绝密、机密、秘密级的金融统计资料,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对外公布。
绝密、机密、秘密级金融统计资料的划分,按《金融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执行。
对外公布绝密级金融统计资料,必须报经国务院审批后,由人民银行总行公布;对外公布机密级金融统计资料,须经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对外公布秘密级金融统计资料,全国性数字由人民银行总行批准,金融机构本系统的数字由其总行、总公司批准。

第五章 统计监督和统计检查
第二十七条 人民银行调查统计部门依法监督检查金融机构的统计工作、统计质量以及统计法规的执行情况。
金融机构统计部门在同级人民银行的组织指导下,监督检查本系统统计工作、统计质量以及统计法规的执行情况。
第二十八条 人民银行统计部门应配备政治素质好,熟悉法律和统计业务的专职或兼职统计检查员。
专职和兼职统计检查员均发给《金融统计检查证》。《金融统计检查证》由人民银行总行统一填发。
第二十九条 统计检查员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行使统计检查权。统计检查员必须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不殉私情。统计检查员执法犯法者,从严处理。
第三十条 统计检查员有权向被检查金融机构发出《统计检查查询书》。被检查金融机构在接到《统计检查查询书》10日内应据实答复。
第三十一条 人民银行省级分行统计部门对所辖金融机构统计法规执行情况、统计质量和统计工作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的内容和重点应根据其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实施的情况具体确定。同时写出书面材料报人民银行总行。

第六章 奖励与惩罚
第三十二条 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根据有关规定,定期对本系统金融统计工作进行评比,同时人民银行定期对整个金融系统统计工作进行评比。对有下列表现之一的金融统计人员或者集体,分别给予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等奖励。
一、在改革和完善金融统计制度、统计方法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
二、在完成金融统计调查任务,保障统计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
三、在进行金融统计分析、统计预测方面有创新,取得重要成绩的;
四、在运用和推广现代化信息技术方面,有显著成绩的;
五、在强化统计教育和统计专业培训,进行统计科学研究,提高统计科学水平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
六、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办事,同违反统计法规的行为作不懈斗争,表现突出的。
第三十三条 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统计部门及其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人民银行给予处罚:
一、虚报、瞒报金融统计资料的;
二、伪造、篡改金融统计资料的;
三、拒报或者屡次迟报金融统计资料的;
四、违反本规定,未经批准,自行编制发布金融统计调查表的;
五、违反本规定,未经核实和批准,自行公布金融统计资料的;
六、违反本规定有关保密条款和《金融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的;
七、侵犯金融统计机构及其人员行使本规定职权的。
本条所规定的处罚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一、警告;
二、通报;
三、限制放款;
四、罚款;
五、追究有关当事人和负责人的行政责任,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
以上处罚可以并处。
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对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三条所受处罚不服的,可按《中国人民银行行政复议办法》的规定申请复议。
第三十五条 对违反本规定构成犯罪的人员,提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人民银行省级分行和金融机构,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并报人民银行总行备案。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86年10月23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暂行规定》和《其他金融机构统计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网帖爆料】

  网友“塑料袋”5月2日23时33分,在洛阳信息港爆料:五一期间,洛阳市实验小学新区分校一年级某班主任组织家长们参加“壹拼团”,带孩子到白云山自驾游,每个家庭收费400元。2012年4月29日早上,我丈夫开车带小女儿(本班学生)、大女儿及外甥女在洛阳市实验小学新区分校门口集合,统一出发。老师给每辆车都编了号,车队随老师所乘的1号车出发。大概晚上8点多,小女儿打回电话,说我丈夫在山顶晕倒了……等我们赶到车村医院时,我丈夫孤零零地躺在床上,门外站着吓坏了的孩子们和两个学生家长……(帖文节选)

  【部门回应】

  家长事先有约定,活动属于自发行为

  洛阳市教育局5月3日10时59分回复:网友您好!经过调查了解,市实验小学新区分校一年级一班部分学生家长五一期间结伴出游一事,是在学校不同意的情况下,家长自愿拼团、自驾出游的个人行为。出发前家长自愿签订了自驾活动安全协议书:“此活动属于五一假日期间,家长自行发起,实验小学不负任何安全及赔偿责任。自驾活动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敬请认真阅读以上协议内容”,并确认签字。

  另据了解,出游前按照家长们事先的约定,班主任受家长委托利用“校信通”平台的便利发出了集合通知,并且作为普通成员交纳相应费用随团参加活动。

  鉴于此次活动属于自发行为,并且签订有自驾游活动安全协议书,建议对此事件通过法律程序进行妥善解决。

  【对本案的思考】

  本案家长在“自驾游”中死亡学校有责任

  笔者认为,本案的学生家长突然在“自驾游”中死亡,与学校有责任,理由如下:一是本次活动的召集者和组织者为该校的老师,而非其他人;二是学校没有从实落实上级的要求和本校的管理制度。虽然该校有制度和教育局有外出活动须经报批、备案的要求,但是没有落实在行动上,等于学校主观上有重大失误;三是召集者和组织者没有尽到过细责任。多人多车集体“自驾游”应当说麻烦较多,责任重大,一切可能会发生的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都应考虑到。但是,随队者有心脏病都没弄清和不知道就上路,不能不说是个大缺陷;四是召集者和组织者收了学生和家长的费用;五是此次“自驾游”通知是学校老师使用“校信通”发出的,让家长有理由认为是学校组织的活动。

  死者死因如是心脏病突发属于“意外事件”

  法律上的“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社会的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对此,引出意外事件的三个特征:一是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二是行为人主观上对造成的损害结果没有故意或者过失;三是损害结果是由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能预见”是指当时行为人对其行为发生损害结果不但没有预见,而且根据其实际能力和当时的具体环境,行为时也根本无法预见。从认识因素上来讲,行为人没有认识到其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从意志因素上来讲,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反对态度,即并不希望发生。拿本案来说,突然死亡的这位学生家长本人有心脏病,本不应当参加爬山运动,可是,他不仅参加了,而且没有向领队和同行人说明注意预防情况。这样,领队和同行人根本想不到他会突发心脏病。所以,该事件完全符合上述意外事件的三个特征,理论上讲,学校和领队不应负责任。因为属于意外事件。

  本案学校和组织老师应负损害赔偿连带责任

  私自用“校讯通”通知家长“自驾游”属于个人行为,但是,学校应负管理不善,制度不严的连带之责。连带责任是民事立法中的一项重要民事责任制度,其目的在于补偿救济,加重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法律责任,有效地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连带责任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分为违约连带责任、侵权连带责任等多种形式,而侵权连带责任,即指当事人共同侵权行为造成损害发生而产生的连带责任。构成侵权连带责任必须具备共同侵权行为,也就是说,当事人在主观上有共同过错,客观上存在损害事实,以及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等要件。而侵权连带责任的承担,仅限于赔偿损失的承担方式。本案要求学校应负损害赔偿连带责任的理由,正是学校管理不严的失误,让个别不守纪律的老师利用了“校讯通”。所以,可以讲学校和不守纪律的个别老师对本案死亡家长要承担赔偿连带责任。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死缓罪犯减刑的处理程序问题的联合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死缓罪犯减刑的处理程序问题的联合批复


1963年4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内蒙古自
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并各省、市、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1962年7月26日发出“关于清理在押的死缓罪犯的联合通知”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称:新疆的死缓罪犯大部分是内地调来的,如果由死缓罪犯原判法院所在的省、市、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审查、裁定,则因交通不便,往返费时,会影响及时清理。可否改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审查、裁定?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也请示:经其他省判处的死缓罪犯,移送内蒙后,在劳改中抗拒改造,又经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判处再缓期一年,现已期满,需要减刑时,是否仍需交由原判法院所在的省、市、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审查、裁定?经我们研究后,现联合批复如下:
(一)为了边疆的处理工作及时起见,在新疆、内蒙、黑龙江、青海劳改的死缓罪犯的减刑,由监所、劳改队提出意见,报经本省(自治区)公安厅审查同意后,可送由当地高级人民法院审查、裁定,当地高级人民法院作出减刑裁定后,除交监所或劳改队执行外,并应抄送原判法院备查。其他各省、市、自治区关押的死缓罪犯的减刑,仍应按1962年7月26日的联合通知的规定,送由原判法院所在的省、市、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审查、裁定。
(二)今后,内地死缓罪犯应在本省(市、自治区)监狱服刑,不要调往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