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公共利益意义何在/曲宇辉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22:38:06   浏览:998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界定公共利益意义何在

曲宇辉


  2010年初,国务院法制办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全国公开征求意见,其中以第三条对“公共利益”作了六项例举。笔者认为,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不协调、不统一,不仅不能解决房屋拆迁中的实际问题,还会给我国的建设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1、公共利益,千言万语道不明
  《物权法》颁布后,参与《物权法》起草的专家学者纷纷在全国讲课,其中人人必讲的一个内容,就是关于“公共利益”的界定,说的无非是三层意思:一是在《物权法》的起草过程中,把界定“公共利益”当作一个重要课题进行了研究,二是研究的结果是“公共利益”不宜例举,也无法例举,甚至都不能从法律上作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三是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未从法律上对“公共利益”作出界定,即使有例举,各国也不相同。概括起来,界定“公共利益”,是世界性难题。
  专家们讲到的一个实例,很有意思。某国某小镇要征地建工厂,如果按我国目前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识,私营企业建设必定归类为非“公共利益”,然而该小镇经征求市民意见和议会辩论表决,最后的结论是该私营企业建设属于“公共利益”,原因是这个私营企业的建设能为小镇带来税收和就业岗位,而企业职工的吃、住、行、穿、娱等,又可以带动小镇的相关行业。
  如果界定公共利益确有必要,个人认为,大不了花它几年时间写它几万字。如机关、事业单位,办公用房是“公共利益”,而其中的招待所则一半是“公共利益” 一半是非“公共利益”。又如中学,先分私立、公立两类,私立是非“公共利益”,但其带征的道路、绿化用地是“公共利益”;公立中学再继续细分其中的房屋用途,教学用的房屋、学生住的房屋、师生吃饭的食堂,是“公共利益”,对师生以外销售的食堂,是非“公共利益”,等等。这些单位征地,辛苦一下国土部门,仔细算一下,几分之几是属于“公共利益”,几分之几是属于非“公共利益”,然后征地时对农民说,征你1亩地,其中7分地是为了“公共利益”,还有3分地是非“公共利益”。 至于拆迁,也得辛苦建设(房管)部门算一下,拆几分之几的房子是为了“公共利益”,拆几分之几是的房子是为了非“公共利益”,但问题的关键,能这样征地、这样拆迁吗?由此回到下个的问题,公共利益,确有界定的必要吗?
  2、公共利益,有界定的必要吗
  细读《征求意见稿》,界定公共利益的目的,是为了区分“征收”与 “非征收”,区分“征收”与 “非征收”的目的,是“非征收”可以实行价格协商,并通过价格协商获得比“征收”更高的补偿。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让我们反过来想一想这个问题,难到说“征收”就可以比“非征收”少补偿?这不是与《征求意见稿》的立法宗旨——“公平补偿”相违背吗。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许多地方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要比一般建设项目要低一些,老百姓对此意见很大。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土部花了几年的时间在全国推行征地“同地同价”,即征收同一等级同一类别的土地,补偿价格相同,不因征收后建设项目的不同而实行不同的补偿标准,各地也先后按照“同地同价”的原则公布了新的征地补偿标准并严格执行。在城市房屋拆迁上,一些地方也先后实行拆迁“同房同价”。如近年一些地方因铁路建设征地拆迁,虽然铁路部门拿出来的钱远低于当地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但地方并不以“公共利益”让老百姓吃亏,而是按照征地“同地同价”和拆迁“同房同价”,以地方财力给予补足到当地正常的补偿价格。毕竟老百姓相信的是征地“同地同价”和拆迁“同房同价”,要的也是征地“同地同价”和拆迁“同房同价”。以是否“公共利益” 实行征地“同地不同价”和拆迁“同房不同价”,将是历史的倒退。
  3、商业拆迁,对谁有利对谁弊
  《征求意见稿》虽无“商业拆迁”四字,但第四十条中的“非因公共利益”,已让一些学者津津乐道,似乎是找到了保护被拆迁人的仙方,认为“将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彻底分开后,可以将利益关系明确化,这样在商业拆迁过程当中,政府才可以真正地作为一个中间裁判的角色对于拆迁人和被拆迁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评判,就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的制度,政府和开发商是搅在一块的。这样一种改变,至少能够减少暴力拆迁的发生”。
  如果真让老百姓与开发商价格协商,我们想过没有,在此类协商中,谁是强者?谁是弱者?谁能保证协商的结果就一定是老百姓增加补偿,谁又保证开发商就不会通过协商来降低补偿?作为一般规律,强势者喜欢协商,但毕竟不是每一个被拆迁人都是有权有势的。推崇商业拆迁,究竟是为了大多数老百姓的利益还是为了某些有权势者的个人利益,究竟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还是为开发商代言,在我国现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供地政策下是否还有商业拆迁,真值得大家深思长考。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论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吴纪树

探究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议的论题。由于有关法人本质的问题存在不同的学说,导致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长期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但我国《民法通则》第36条却对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的界定从立法上做出了示范。其实,这种反映现实经济生活的真实状况,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法人制度应当被我们予以肯定。毕竟法律的存在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与调整,法律确认这种组织形式以主体资格,对于确立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以解决现实问题是大有裨益的。侵权法以补偿因他人行为遭受损失或损害的人,从正义的角度向应该承担的人且只能向这些人分配补偿支出,防阻将来的损失或损害为其目标和主要功能。法人侵权亦不例外。

一、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的含义界定

民事责任能力,又称为侵权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或者资格。论及法人的民事责任问题,又不得不涉及法人这一社会组织是否具有法律上的主体资格的探究。因学术界长期存在着争议致以有关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存在两种观点。
其一,否定说。此说据以法人“拟制说”主张法人无民事行为能力。认为法人无意思能力,并且其行为受到法律规定的目的的限制。还有的认为有的以董事等虽为法人的代表人而实为法人之代理人,代理人唯限于法律行为,侵权行为无代理可言,故法人无民事责任能力。【1】其二,肯定说。此说据以法人“实在说”主张法人有民事行为能力。认为法人是一个真实存在,法人机关代表法人实施行为,法人既有行为能力,当然有不法行为能力,能够实施侵权行为,并应对其侵权行为负责。【2】
相对于我国立法关于法人民事责任能力问题的确立,《德国民法典》无疑是一个开拓式的尝试。《德国民法典》第26条第2款规定:“董事会在诉讼上和诉讼外代表社团;其具有法定代理人的地位。”这一规定强调了法人行为由他人代理,表明法人缺乏意思能力,带有鲜明的法人“拟制说”的思想。而该法典第31条则规定:“社团对董事会、董事会的成员或者其他组织上任命的代理人因在其权限范围之内的事务实施使其负担赔偿义务的行为而传给第三人造成的损害赔偿。”这一规定又明显带有“实在说”的色彩。《德国民法典》关于法人责任能力的界定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但这种自相矛盾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理论的争议只是存在于学术领域,立法的抉择考虑的是有利于现实问题解决的制度设计。
我国《民法通则》第43条规定:“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第49条规定:“企业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担责任外,对法定代表人可以予以行政处分、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超出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非法经营的;(2)向登记机关、税务机关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3)抽逃资金、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4)解散、被撤销、被宣告破产后,擅自处理财产的;(5)变更、终止时不及时申请办理登记和公告,使利害关系人遭受重大损失的;(6)从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动,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由此看出我国民法关于法人本质采“实在说”,即承认法人具有民事责任能力。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以其民事权利能力为基础,只有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才能独立的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行为,独立的以自己的财产承担因侵权所致的民事责任。法人机关是法人的意思机关,法人机关的成员由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组成,对外代表法人执行职务,其民事行为能力虽然受到法人的目的的限制,但民事责任能力与民事行为并非完全相同,因此,亦不可就此否认法人民事责任能力的存在。

二、立法上的侵权能力制度

不言而喻,任何法人的行为实际上是通过自然人的行为来实现的,因为法人机关代表法人为一定行为,而法人机关又是由自然人组成的。因此在法人侵权行为发生后,法人如何承担损害赔偿又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法人侵权行为能力的辖及范围。从当今各国立法的现状来看,有采狭义的侵权行为能力制度与采广义的侵权行为能力制度之分。
德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等一些大陆法系国家采狭义的侵权行为能力制度的立法模式。如《德国民法典》第31条规定:“社团对董事会、董事会的成员或者其他组织上任命的代理人因在其权限范围之内的事务实施使其负担赔偿义务的行为而传给第三人造成的损害赔偿。”《日本民法典》第44条第1款规定:“法人对于理事及其他代理人因执行职务对他人所加的损害,负赔偿责任。”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28条规定:“法人对于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权之人因执行职务所加于他人之损害,与该行为人连带负赔偿责任。”在这一模式之下,若自然人在职务范围内以其相应身份的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应承担侵权责任。受害人不仅可以向行为人求偿,而且可以向法人请求损害赔偿,法人对此没有免责事由。即在认定法人具有侵权行为能力的前提下,自然人实施的侵权行为被视为法人的侵权行为。此立法目的在于将法人的机关及其他有代表权之人和法人的受托人或受雇人在执行职务时实施的侵权行为区别对待,缩小法人负担侵权责任的范围,降低法人的营业风险,体现了立法对法人使用受雇人从事营业的鼓励。但是这种在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却很少有雇用人举证免责成功和法人行使对受雇人求偿以追偿自己损失的案例。【3】
与前述模式不同,法国、荷兰、希腊等国家则采广义上的侵权行为能力制度。实行雇主严格责任主义,法人当然无免责事由,法人对其机关及其受托人或受雇人的侵权行为责任不作区分,视为一体。换言之,法人不仅对其机关和其他有权代表人在执行职务过程中所致侵权承担责任,而且要对受托人或受雇人在执行职务过程中所致侵权承担责任。
此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法人的责任是否由法人转承以作明确。前者严格加以明确,后者视为一体不作考虑。
从我国《民法通则》第43条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我国现行法律关于法人侵权能力的规定。依次规定,在我国无论是法人机关及其他有权代表人在执行职务过程中的侵权行为,还是其受托人或受雇人在执行职务过程中的侵权行为,均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因此,我国《民法通则》采广义的侵权行为能力制度。法人对于上述自然人在执行职务过程中的侵权行为不存在免责的可能性。《民法通则》关于法人有关侵权责任分配的确立有其相当的进步意义。但是该规定的对象还仅限于企业法人,未对非企业法人(如社会团体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等)机关及其受托人或受雇人侵权行为所致损害的责任分配作出规定。并且该规定没有对行为个人的侵权行为责任加以明确。无论如何,法人行为最终是通过个人行为实现的,应当对个人侵权责任有所规定。即规定对法人因其损害事实负赔偿责任之时要求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至于法人有无向个人追偿的权力,如何追偿的问题则更多的是涉及合同法的问题,此不赘述。

三、结语

理论上的争辩无非是对真理的追求,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现实之中存在的问题。是否规定法人责任能力以及立法模式如何选择都是为了妥善平衡法人,执行法人职务的自然人(行为人)和因执行职务行为受侵害人三方的利益。立法不仅要顾及法人正常之经营,使受害人得到充分的赔偿,而且要做到有效约束行为实施者侵权行为的发生。所以,我国今后法律对法人民事责任能力如何界定,责任如何分配应当明细,以便更好的让法律服务人们的生活。

注释:
【1】参见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131页;
【2】参见尹田:《论法人的侵权行为》,载《河北法学》2002年第2期;
【3】参考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襄樊市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偿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湖北省襄樊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襄樊市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偿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襄樊市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偿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三年十二月七日


襄樊市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偿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市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的信用合作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本息的偿还,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为履行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的《信用合作协议》,而设立的贷款偿债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市政府建立开行贷款偿债专项资金。市财政局负责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偿债资金的管理工作。

各有关县(市)、开发区管委会和建设、土地、税务、国资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与偿债专项资金管理有关的工作。第二章偿债专项资金的建立

第四条偿债专项资金包括:市建设投资公司经营收益中用于偿债的专项资金;市政府建立的偿债专项资金;“市带县”项目偿债专项资金。偿债专项资金用于偿还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及可能发生的违约损失。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的项目借款,政府承担全部还款责任;需债项评审的项目借款,政府承担补贴还款责任。

第五条襄樊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建投公司)依据《信用合作协议》,与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开行)签订借款合同,按照约定使用借款合同项下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市建投公司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提高开行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规范利用开行贷款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完善公司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投资收益,增强自身还贷能力。

第六条偿债专项资金的来源:

(一)市建投公司偿债专项资金来源

1、市政府将襄樊市电力开发公司部分资产、热电厂部分资产、诸葛亮广场全部资产、自来水公司部分资产无偿划转给市建投公司经营,其收益专项用于偿还开行贷款;

2、对利用开行贷款开发的市区范围内的成片土地,市政府将依法收回的土地使用权授权给市建投公司经营,其土地收益专项用于偿还国家开行贷款;

3、对市建投公司利用国家开行贷款投资建设的项目,建成后转作公司资产。资产折旧、摊销及可分配利润等资金全部存入偿债专项资金专户,用于偿还贷款本息。

(二)政府偿债专项资金来源

市区除利用其他银行资金储备土地外的其他土地出让收益、存量土地及项目项下土地出让收入、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及其他城建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特许经营收费收入等财政性资金。当偿债专项资金不足以偿还开行贷款本息时,市财政预算安排的其它补贴还贷资金。

(三)以“市带县”捆绑申贷偿债资金的来源

枣阳市、宜城市、谷城县和汽车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应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建立相应的使用开行贷款项目偿债专项资金,实行“双重信用,双重抵押,一个兜底”。即以政府信用和借款人信用为基础,实行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和项目收费权双重抵押(质押)。以上资金不足以还款时,市财政局从相关县(市)、区的税收返还和财政体制返还资金中代扣。

第七条偿债专项资金额度的确定和归集

(一)偿债资金额度的确定。每年年初,市建投公司根据和开行签定的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分年还本付息计划,拟定当年应筹措的偿债资金额度和具体的资金来源,经市财政局审核并报市政府同意后列入当年预算,报请市人大批准执行;

(二)偿债专项资金的归集。市财政局根据批准的偿债资金额度,负责按季于借款本息到期前逐笔筹措和归集专项资金,筹措数额不得低于当期应付借款本息。第三章偿债专项资金的管理

第八条市财政局对偿债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本办法第六条所列的偿债专项资金都必须纳入市财政专户,所有资金都要通过“偿债专项资金专户”办理结算业务。

第九条偿债专项资金实行余额控制。“偿债专项资金专户”内的资金可以正常调度,但在每次开行贷款本息到期前,“偿债专项资金专户”内的资金余额必须确保能足够偿还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本息。

第十条建立偿债专项资金自动划款机制。贷款本息到期日,仍未能及时划转账款,开行湖北省分行有权从“偿债专项资金专户”中扣出当期贷款本息。

第十一条每次还本日或结息日前30日内,市建投公司根据“偿债专项资金专户”余额与当期应还款的差额,向市财政局提出财政补贴还款申请。

第十二条市财政局在收到市建投公司补贴还款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还款补贴的审核工作,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并确保在每次还本日或结息日前5日内将补贴资金汇划至“偿债专项资金专户”。

第十三条市建投公司和利用开行贷款建设的项目必须接受市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市财政局应参与项目的评价、总结和运营计划的制订工作,并定期对项目的建设、运行情况进行了解、跟踪和预测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市政府。

市建投公司和利用开行贷款建设的项目列入年度审计范围,市审计局每年年终对开行贷款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第四章附则

第十四条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本办法自2003年12月7日起执行。